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激光系列及微电子元器件系列、高温超导感应设备系列新产品、智能控制系列新产品、背光源系列新产品、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体如下:
1、半导体激光系列及微电子元器件系列新产品主要为光纤耦合输出泵浦源模块、光纤激光器、光刃系列装备、LED芯片等,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内军工单位配套的星、箭、弹、船、机等军用装备领域,LED芯片同时也应用于民品红外接收器、灯具等领域;
2、高温超导感应设备系列新产品,主要使用在于铝铜型材挤压、高端金属加热、晶硅生长炉、金属熔炼、半导体熔融、超导磁选、航天军工材料、磁储能、可控核聚变、磁悬浮列车等场景;
4、背光源系列新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手机、平板、工控、车载、电脑等背光源显示领域;
5、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产品主要使用在于通讯产品及相关设备、计算机网络、军用等领域;
管理模式:公司采用母子公司矩阵式战略管控的经营管理架构,实现公司总部战略管控、子公司灵活经营的模式。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从“指导、服务、协调、监督”方面出发对各产业板块子公司的进行条线管理。
近几年,我国出台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等指导性文件对激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这将为半导体激光产业提供重要发展契机。
目前与激光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已经遍布全球,形成了丰富和庞大的激光产业。根据LaserFocusWorld数据,2021年全球激光行业产品总收入达到184.8亿美元。虽然中国激光市场整体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企业突破激光器核心技术,实现激光器和核心光学器件的规模化生产,推动光学原材料成本下降,国内激光设备的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半导体激光器市场规模增加较快,主要受益于半导体原材料平均成本下降、中国半导体材料厂商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激光器封装成本降低等因素。
在半导体激光器应用方面,激光反制武器特别是反制无人机的应用发展犹为突出。近年来,以无人机,尤其是商业无人机为代表的“低慢小”目标被不法分子甚至逐渐用于非法侵入限制区域、、炸弹袭击、投递放射性元素、非法贩运等严重威胁空中安全、重要设施安全的活动中,已经引起社会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统计,从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期间,仅半年内在美国就有583起无人机安全事故被FAA记录在案。
进入2018年以来,俄罗斯驻叙利亚军事基地分别在1月、4月、5月和6月,发生4起小型无人机编队袭击事件。考虑到当前近乎无法遏制的全球流动,高技术的威胁以及非常迫切。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发展迅猛,以其为代表的”低慢小”飞行器已成为和其他敌对势力从事非法活动的重要媒介。国家核心要害部门、重要的军民用设施、大型活动现场等易受到来自”低慢小”飞行器的恐怖威胁。阿联酋、巴基斯坦、沙特、埃及、尼日利亚、喀麦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泰国、印尼、缅甸等诸多国家严重受其侵扰。目前激光反制反无人机技术种类不多,市面上常见的多为探测跟踪预警技术、干扰技术和伪装欺骗技术。这些技术产品目的是对敌方无人机进行干扰和驱逐,但是对于抗干扰加强固定措施的目标其干扰效能大幅度下降或无效,真正能起到对无人机毁伤的技术多为导弹技术、微波武器技术和常规火力毁伤技术。
利用导弹拦截无人机除了面临较大拦截成本,并带有严重的附带损伤,难以在城市、机场、核电站等环境使用;由于无人机机动性强,常规的火力方法(如狙击手拦截、高炮拦截)难以准确瞄准目标,命中概率较低,其附带损伤也不可小觑,作战效能不佳;微波武器的反无人机技术,系统体积非常庞大,附带伤害大,比较适用于无人环境或大型舰船反无人机,对于城市、核电站、油库等场合也不适用。由于小型无人机出没环境的特殊性,再加上激光反制系统有着无附带损伤、打击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使其成为反无人机为代表的“低慢小”的低空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将为超导感应节能设备产业提供重要发展契机。
高温超导感应设备市场空间潜力较大,大多分布在于铝铜型材挤压机配套、钛及钛合金等高端非磁性金属加热、镁合金(镁铝合金)加热、晶硅生长炉、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超导磁选机等应用领域,以晶硅生长炉和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为例,国内直拉单晶硅设备已达数十万台,其中8英寸-12英寸的设备需求数量每年有数万台;金属熔炼及半导体熔融市场每五年周期性更换50%-60%,有望实现每年200-300亿元的市场替换规模。
对于质量发展要求较高的航空军工材料,多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相对于传统感应加热,直流超导加热效率更加高,加热更均匀,更加适用于大型金属工件。污水处理、磁选矿、单晶硅生长炉等同样需要大口径超导磁体设备,高温超导技术未来将孕育出不同系列新产品,其每个单体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前景都不逊于超导感应加热行业本身。
依托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器研制过程中掌握的高温超导磁体系统制备技术,高温超导磁体系统研制及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主要有外科手术用磁导航超导磁体系统、磁储能、可控核聚变和磁悬浮列车等场景。
工信部《促进新一代AI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推动AI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夯实核心基础,提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水平。
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的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加快产品创新迭代,优化产品功能款式,开展个性化定制业务,提高家电供给水平。引导消费者加快家电消费升级,使用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
智能控制器是电子设备的“中枢控制”核心,大范围的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动工具、智能建筑及家居领域。智能控制器下游产品具有多样化和专业性较强等特点,行业集中度相比来说较低。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终端产品迭代升级,未来将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人性化,智能控制器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我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达1.55万亿元,并将保持较高速增长。
《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中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包括新型显示器件;2021年科技部在“十四五”“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总体目标中提出“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应用关键核心技术,打通创新链,突破战略性电子材料制备与应用各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
背光源显示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智能手机、车载、医疗、工控设备、家电、其他消费电子等专业显示类产品,在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背光显示模组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内企业未来的发展快速,LED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需求不断提高。
电线电缆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实现电磁能量转换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器材,是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重要的基础性配套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可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建筑工程、装备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2022年上半年,面对全世界疫情震荡反复、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电子科技类产品竞争激烈等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公司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继续夯实优势主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新兴起的产业,科学调整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方面,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两大主业“激光”和“超导”产业均取得了重要的标志性进展,其中,激光业务产能快速释放,上年同期激光业务收入仅0.67万元,本报告期内,公司激光系列新产品订单数量快速地增长,目前3.5亿元产能已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其中,约2亿元订单已完成产品交付,剩余订单也将在年内完成生产和交付;超导板块于报告期内完成了产品验收,标志着超导感应设备产品走出实验室,获得了客户认可,郑重进入新的商业化全面推广阶段。
另一方面,公司继续夯实和优化传统主业。其中,智能控制器业务在继续巩固家电控制器市场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聚焦高端市场,高端光耦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报告期内,公司翔安工业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年内完成新厂区搬迁,产值将提升50%,主要是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产品产能,提升高端光耦产品生产能力;在发展空间受限的背光源和传统电缆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传统电力缆资产剥离,并与无关联第三方签订意向协议,正在商洽将主要运营背光源产品的联创致光剥离出表。
综上,公司于报告期内执行“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公司奠定了长效发展机制,具体如下:
2022年上半年,公司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在基本稳定收入规模的基础上,逐步的提升收入含金量。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21.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62%,产业升级效果初显。
1、半导体激光系列及微电子元器件系列新产品:2022年上半年该板块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13,312.09万元,同比增加164.91%,产品综合毛利率31.78%,较上年31.05%增加了0.73个百分点,主要是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激光系列新产品收入占比提升所致。报告期内,激光系列新产品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10,537.24万元、净利润2,367.63万元,上年同期的收入及净利润分别为0.67万元、-672.56万元,该项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中久激光实行以销定产策略,目前3.5亿元产能已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其中,约2亿元订单已完成生产并交付,剩余订单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生产并交付给客户。公司同时持续跟进对接军工、科研领域潜在客户,并按客户的真实需求准备样品。激光产业持续发力,未来值得期待。
2、高温超导感应设备系列新产品:中国中铝集团航空铝锻压用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于2021年12月14日起运前往中铝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设施安装及调试,进入到客户的实际生产作业中,并于2022年3月18日完成产品验收,各项性能指标、节能指标合格。同时新增数台设备在生产,其中,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中心研究超导强磁场下材料热加工技术的专用设备已开工生产,该设备是首次开发的多功能超导强磁场科研设备,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超导热加工研究中心并购买使用该套设备。
智能控制器板块由下属控股子公司华联电子运营。报告期内,该板块累计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10.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69%,归母净利润6,799.46万元,同比增长2.67%,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增。华联电子在夯实智能控制家电业务产品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聚焦高端市场、瞄准高端产品,与客户建立长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积累了包括伊莱克斯、ArcelikA.S.、A.O.Smith、格力、美的、江森自控、林德叉车、宏发、开利等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家电、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工业控制服务的全球优质客户,其中,高端光耦产品已进入头部客户的重要供应链体系。
4、背光源及应用产品:2022年上半年该板块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6.02亿元,同比增加12.26%。其中,背光源产品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24.65%,纯利润是亏损1,720.02万元,同比减亏1,435.82万元,主要是报告期内,加大了产品推广力度,业务有所恢复,同时也加强了精细化管理,车间产品直通率和人工效率等指标保持在较好水平所致。报告期内,公司已与无关联第三方签订了《股权转让之意向协议》,拟将主要运营背光源产品的联创致光公司剥离出表,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5、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年上半年该板块持续优化升级,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同比增加25.15%。该板块聚焦发展军工、5G通信、工业装备、轨道交通、外贸等五大领域。报告期内,公司与无关联第三方完成交易,将电力缆相关资产进行了剥离,交易总金额2200万元,实现收益56.04万元,较好的处置了该项发展空间存在限制的资产。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布局了激光和超导两个科技前沿应用领域,夯实公司科学技术创新基础,深化创新驱动业绩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具体如下:
中久研究院以激光装备研发为核心业务方向,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为技术依托,以不断建强自主科研能力为发展主线,重点发展激光装备工程应用技术。报告期内,已顺利结题行业级科研项目3项:
“光刃-Ⅰ型低空反制装备研发项目”攻克了总体设计集成、ATP控制、目标识别、高精跟瞄、主动照明、单模高功率激光器等关键技术,其中复杂背景目标识别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总体设计、主动照明、高精跟瞄等技术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经外场反复验证与充分考核,特别是通过公安部组织的系统测试;
“低空防卫系统指挥控制平台应用软件研发项目”,该软件系统开发完成后通过模拟环境测试与真实条件下验证和考核,实现了雷达引导数据接收、目标威胁评估、目标引导数据外推、动态任务分配、反制装备远程控制、用户/反制装备数据库管理、态势地图实时显示、跟踪视频远程显示等功能,达到了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光刃-ⅠA型低空反制装备研发项目”在研制光刃-Ⅰ项目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改进,优化了主机结构设计,大幅减小了转动惯量,有效提升了跟踪稳定性;优化了光电源箱结构设计,更利于户外长期部署与运行。且新增大视场(4°×6°)光电探测系统,具备2km范围内对典型“低慢小”无人机目标识别捕获,并有效引导跟踪系统对目标稳定跟踪,实现了不依赖雷达等前端引导,自主独立完成对目标搜索、识别、捕获与跟踪、打击。该技术属国内首创,行业内首次成功运用。经过外场反复测试验证,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出原有设计要求,通过了包括军方代表在内的专家组评审。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直流感应加热设备入选2021年度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其承担的“基于超导空心二极磁体的新一代超导感应加热器样机研制”项目已通过立项答辩,联创超导牵头申报的《电热和电磁处理装置基本技术条件第37部分:超导直流感应透热装置》推荐性国家技术标准,获批立项(国标委发[2022]22号),郑重进入标准草案起草阶段。
联创超导公司在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工业级设备研制成功后,继续完善公司的产品系列:钛合金棒材等及其他特种金属材料的超导加热设备,中型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设计定型,推进产品标准化、系列化,进一步拓宽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的应用市场。同步延伸发展高温超导磁体系统的应用:高温超导磁分离系统及装置的研制和开发,研制高质量硅单晶生长用高温超导磁体、高温超导磁选矿、去除重金属的高温超导污水处理等应用领域。
公司超导项目已累计拥有17项发明专利,其中,本报告期内,新增8项发明专利。
华联电子参与修订的团体标准《LED照明应用接口要求:自散热、控制装置分离式LED模组的路灯/隧道灯(V02.00)》于2022年6月30日发布。完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三年换证审核工作,取得新的认证证书。
华联电子牵头和参与的厦门市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海量多媒体数据驱动的多模态信息融合系统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及产业化”、福建省产学研项目“智能传感光电集成芯片研制封装及产业化”、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机器视觉在线检测和AR辅助装配系统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建设”等三项科技项目完成项目结题。
2022年上半年智能控制器新产品开发立项720项,新品转批317项,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率约44%,比2021年降低4%;光电器件新产品开发立项117项,新品转批108项,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率约93%,比2021年提高2%。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专利授权41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项。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病毒变异和疫情反复背景下,可能带来宏观环境风险,影响行业整体供需结构,给公司业务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可能会带来产品营销售卖单价下降的风险。公司将顺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持续推出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密切跟踪分析外需外贸形势以及外贸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应对措施,巩固疫情期间新增的海外市场。
随着公司产业链不断拓展和延伸,在业务和产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相关这类的产品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受研发能力、技术的先进性、人才的稳定性、市场拓展能力及国家产业政策、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由于业务内容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对公司经营决策、客户开拓、人才引进、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将站在长远发展角度,持续提高管理上的水准,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充分的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发展合力,规避转型及管理风险。
公司出口业务日常经营涉及外汇收支,若未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持续波动,可能会持续产生汇兑损益,对当期利润带来不确定影响。公司将重视外汇市场波动,采取合适的外汇管理工具,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2021年以来,各项原材料价格一直上升,预计2022年下半年原材料价格仍将在一定区域内波动,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风险,公司通过重视原材料市场波动,采取恰当的产品定价和采购策略,锁定原材料价格,尽最大努力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建立了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四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拥有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GJB/Z9001、TS16949等认证,产品通过了3C、UL和CQC等认证,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省名牌产品”、“厦门市著名商标”等称号,在客户中建立了良好声誉,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技术创新和研发的重点倾向于企业优化升级,并持续加大了激光、超导等战略新兴起的产业的创新研发力度,依托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研究院,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全方位夯实公司技术优势。
其中,激光产业板块,现有3.5亿元产能目前呈饱和状态,上半年订单已完成生产和交付。第一代新型激光反制装备Ⅰ型生产线现已配置,并已完成其改进设计、研制工作且顺利通过专家验收评审;超导产业板块,参股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兆瓦级高温超导直流感应加热设备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实现航空高端铝型材锻造领域的成功应用,并荣获由业内专家评选的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超导设备二期产线扩充已真正开始启动,未来将逐步完善超导系列新产品;智能控制产业板块,成立华联电子研究院,研究方向为加快基于物联网、5G等前瞻性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研究、孵化,未来3-5年将在永磁电机控制管理系统、高端光耦、智能激光电源、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专项领域应用;线缆产业板块,成功研发PTFE高温导线、特种硅橡胶电缆、防爆电缆及低损耗稳相电缆,完成了多家军工企业入围认证。
截止2022年6月30日,公司授权有效专利332项,其中:发明专利62项,实用新型专利248项,外观设计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112项。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联创光电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