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白高速公路项目是我省“县县通高速”重要组成项目,是“一桥六路”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海南中西部区域的快捷旅游通道。项目的建成对于逐步提升海南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打破一直以来制约白沙等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交通屏障,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儋白高速项目起点位于儋州市那大镇,接万洋高速公路儋州互通,终点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农场三队,路线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每小时,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
儋白高速是目前海南省公路建设领域最大的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儋白高速公路项目采用“代建+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和EPC(设计施工总承包)建设模式。
新模式新优势,在儋白高速公路项目经理李殿斌看来,最大的优势是“融合推进,提质增效”。
“我们的设计服务于施工,设计全程跟着施工走,以便随时调整优化方案。比如在隧道初勘钻孔基础上,我们增加了301个钻孔,进尺米数增加了8007.4米,为对路基、桥涵、隧道工程的优化提供更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李殿斌介绍,项目充分的发挥设计与施工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融合作用,有效克服设计、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实现项目进度、安全和质量控制符合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确保获得较好的效益。
标准化和“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该项目打造品质工程、上交优质答卷的基础。
在无人机的镜头下,青山环抱中的钢筋加工场、预制梁场、拌和站等场站布局紧凑有序,不仅方便就近施工,而且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并无突兀之感。该项目建设了三个场站集中区,分别为西培互通“三集中”、阜龙互通“四集中”和牙叉互通“三集中”。
标准化建设不仅让项目整个施工组织更优化合理,同时成为实施工程质量安全可靠的保障。
驱车行驶在即将通车的儋白高速公路上,比两侧葱郁橡胶林和红艳三角梅更让人舒适的是,镶嵌在绿水青山中这条黑色“绸带”的“丝滑”。平稳行车的背后是建设者对于标准化施工的匠心和执着。
儋白高速公路桥隧相连,却难寻斧凿痕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桥涵工程实行预制场施工标准化。
“我们通过采取不锈钢模板,提高箱梁外观品质,采用钢筋腹板、顶板台架绑扎,提高钢筋加工质量。”李殿斌说,提高标准化实施工程质量成为儋白高速公路项目打造内优外美品质工程的有力举措。
“我们始终以‘要把路修进去、不要把破坏带进去’为导向,认真贯彻海南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路、景观路、旅游路、交通路、幸福路’的要求,力争打造绿色生态高速。”儋白高速公路项目代建指挥部技术负责人熊峥说。
如今,高速公路沿线繁花树影、草木葱茏的景象成为项目建设生态高速公路承诺的有力佐证。
“项目地处海南省生态保护核心区,结合区位特点,我们从生态环保施工、资源节约上花大力气,下狠功夫。”李殿斌介绍,项目以生态环保施工为导向,统筹资源利用,在生态公路建设中亮实招,下真功,坚持做到“少破坏、多保护,少扰动、多防护,少污染、多防治”,实现路与自然和谐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白沙阜龙乡的儋白高速公路阜龙互通服务区,总占地98亩,创新性地采用了立交、开放式单侧服务区合建的设计的具体方案,与传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两侧分离式设计的具体方案相比,具有节约用地规模和工程建设价格、场地利用率高、管理经营成本低,等明显优势,且能更有效地与地方旅游融合发展,为打造“服务区+旅游”的建设方案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项目全线座隧道,产生隧道宕渣约60万立方米。”李殿斌介绍,通过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项目实现了隧道宕渣的综合利用。
据了解,白石山隧道碎石加工厂采用克磊镘MOBICAT系列履带底盘移动颚式破碎设备,为海南省交通工程建设首次引进,该设备能生产各种尺寸碎石,且具有占地面积小、移动方便、设置快速、工作效率高、通用性强等优势;阜龙碎石加工厂采用传统鄂破—圆锥破—整形机碎石加工工艺,可生产各种尺寸的碎石,该碎石加工厂还在海南省首次引进成套机制砂生产设备,可将石粉、碎石通过制砂机、洗砂机、脱水筛加工成机制砂,产生的污水和泥浆通过相关处理在发酵罐里通过泥浆压滤机形成泥浆饼,实现零污染排放。
为推进管理向精细化和智慧化发展,该项目紧紧围绕智慧工地建设的目标,先后实现了智慧工地BIM平台、基于BIM的预制梁生产管理系统、基于BIM的钢筋智能化加工系统、隧道安全预警系统等的陆续落地,提高项目的智能化水平。
“智慧工地是智慧地球理念在工程领域的行业具现,是一种崭新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等于给项目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李殿斌打开手机上的“智慧工地BIM平台”App,白石山隧道右洞出口的画面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项目进展到哪一步了,以前需要找好几个工作人员询问各自掌握的资料,才能知晓项目的进展情况,现在只需要一键点开App,随时都能够正常的看到项目工程的实时进展状况。”